无知之知也就是体物而不遗的性本体,即德性所知。

但是在谈到人性问题时,《易传》明显地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。流而不息,合同而化,而乐兴焉。

加快用户侧储能智慧能源生态建设 乐驾能源完成新一轮融资

[38]《中庸》第二十二章。[36] 诚既是天道,也是人道,即所谓天人合一之道。这种道德知识又来自格物,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重要的是,《中庸》把人的主体意识和观念提升为宇宙的根本存在,以此建立宇宙自然界的秩序,使自然界具有人的特性。它以自觉的认识为前提,却又是道德认识的落脚点。

[25]《易传·乾·文言》。《大学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明德这一心性论范畴的。这种内圣外王之学,始终把成圣放在第一位。

这虽然是说圣人所定之性,但又有普遍性,即人人具有仁义中正之性而为人极,只是君子修之吉,小人悖之凶,故分出君子与小人、圣人与凡人。……知有所极而人知则有限,故所谓知及只是心到处。朱熹作《太极图说解》之后,周敦颐则被推崇为公认的理学始祖。德性之知便是先验的道德知识,它同天地之性并无原则区别,只是天地之性是从性上说,德性之知是从知上说,其实,性和知是合一的,都是讲本体之心。

见闻之知只是一种客观的对象性认知,并不是最高的知识。[31] 这个通为一物之性,就是包括气质之性在内的天地之性。

加快用户侧储能智慧能源生态建设 乐驾能源完成新一轮融资

那么,张载则是通过批判佛、道的途径,从气本体出发,同样建立了道德形上论。几是由静到动、由体到用的微妙变化,即指作用而言。[49] 由外向内,由博反约,就是返回到心性本体。他对心和性的分析,既区分了经验论同本体论两个层次,又指出了认知理性同道德理性(实践理性)的区别,这无疑是有意义有价值的。

这种人与天地万物同体的思想,无疑是把自然界人化了,即伦理化了。它和佛学的最大区别是,绝没有离开现实人生和社会伦理。要见自己的本性,就要大其心,不受闻见的局限。张载关于两种性及其有对的思想,尽管同佛教禁欲说有所不同,但明显地表现了儒家伦理主义的特点。

圣人岂有不仁?所患者不仁也。而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,又是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互联系、相互对应的两个层次,二者虽然都是说心,但是又有区别。

加快用户侧储能智慧能源生态建设 乐驾能源完成新一轮融资

[35] 很清楚,他要把心的认知功能引向对人性的自我认识,也就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自我认识,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所有的。穷理虽可以尽性,但穷理是以闻见为基础的,需要经验知识的积累。

治天下有本,身之谓也。在心性关系问题上,张载还提出心统性情的著名命题,对后来的理学家发生了很大影响,但他并没有展开进一步讨论,真正发挥这一思想的是朱熹。真正的合内外之学,在经验认识之外,这就是尽心之学。饮食男女之类属于有,是指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存在而言。天地之性属于无,即通极于无的本体之性,是普遍的超越的绝对。客观地说,它是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。

故气质之性,君子有弗性者焉。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,几也。

承认善恶的对立,这也许正是不同于佛、道的又一个重要特点。这里我们不讨论他是二元论者还是一元论者(他在宇宙论上的矛盾是明显的,但基本上可说是一元论者),我们关心的是,张载明白无误地提出了形而上学性本体论。

即所谓心能尽性,人能弘道也。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,物有未体,则心为有外。

但是,张载并不一概否定见闻之知,即经验知识。周、孔之道,岂是物能役心,虚室生白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知礼才能成性。所有理学家,都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意义。

圣人则仁尔,此其为能弘道也。[6] 诚是寂然不动的超越的本体存在,但寂然不动之体,即具有感而遂通的妙用,因其能感而遂通,故谓之神。

张载所担心的是,以闻见为心而不能尽心,若只以闻见为心,但恐小却心。气质之性说明了人的生理心理差别,并非人的本质所在,人的本质在于天地之性。

若便谓推类,以穷理为尽物,则是亦但据闻见上推类,却闻见安能尽物?今所言尽物,盖欲尽心耳。[23] 人之所以为人,在于其天地之性,天地之性以仁为本,仁则体事无不在,这就是性者万物之一源的真实涵义。

从认识的意义上说,知觉是指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认知之心,见闻之知便是对象性的经验认识。心之所从来就是性,性体本来是有无合一、虚实合一、内外合一的,它不是客观的认识对象,而是心的本体存在。感应无穷,善恶无穷,人生的一切事情便都从这里发生了。仁者人也,当辨其人之所谓人,学者学所以为人。

这个问题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。[26] 仁虽然通极于性,但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理性,天地之大德曰生只是鼓动万物而生生不息,并无目的,只有人才有目的、有知性亦有情感意志,此即所谓心。

而道家则陷于有生于无之论。他固然从气本论出发,说过聚亦吾体,散亦吾体,知死生之不亡者,可与言性矣[16],即把只有聚散而无生灭的气,说成是人性的客观基础,但这仅仅是一个基本前提而已。

如果要作区分,那么诚是性,神是心,诚是就其存在而言,神是就其功能而言,实际上诚和神是一而二、二而一的关系,有存在便有功能,由功能显其存在,存在及其功能并不是两回事。[20] 这个通极于无而为万物之源的性,才是人性的真正来源。
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12:30:55

本文链接: http://ck254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bxn/1852.html